2015三伏天养生知识大全
来源:互联网 分类:疾病调理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三伏天的开始意味着炎热的夏季的开始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 夏令三伏,阳气旺盛,尤其是注重养生的人们。三伏天既要注意降温防暑,又要跟着节气来养生调养治病。如果不重视三伏天养生,那么你将变得无精打采,没有食欲,不想做任何事情。所以三伏天养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,一是冬病夏治,二是夏补三伏,三是养生之科学饮食。
保健知识配图
三伏天养生全攻略
三伏天一个人们听到就害怕的时节,人们对它的关注是非常的高的,尤其是关注养生的人们。他们在三伏天一边进行降温防暑,一边跟着节气来养生治病。不过在三伏天养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,一是冬病夏治,二是夏补三伏,三是养生之科学饮食。
关于“冬病夏治”
俗话说“冬养三九补品旺,夏治三伏行针忙”,冬病夏治由来已久。冬病夏治方法很多,除了三伏贴,还有三伏天扎针灸,三伏天拔火罐、穴位注射、隔姜灸、艾灸等等。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,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。
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。包括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扁桃体炎、支气管炎、小儿感冒等,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,如胃痛、关节炎、肾虚引起的腰痛。
专家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,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。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:高效、安全、经济、副作用小。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,一般需连续3年,也就是3个疗程。为巩固疗效,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。
“夏练三伏”好吗
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,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。这是古人在长时间的养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现代的研究表面,人体在炎热的高温中,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做应急蛋白的物质,这种物质是能够抵抗暑期高温对人体伤害的。
由此可见,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,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,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,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“不避寒暑,百毒不侵”。
但是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,医生提醒: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,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,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,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,所以,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微妙。
当然,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,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。应当适当走出家门,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。如游泳,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,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。
三伏天慎进补重调养
暑邪耗气伤津,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。中医专家认为,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,三伏天应慎进补、重调养。
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、湿度大、白昼时间长。在这种环境中,人会相对晚睡早起、休息时间减少;易出汗,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,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;爱喝清凉饮料,食欲不振;活动减少、不能坚持锻炼身体。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,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,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。
但即使如此,也不适宜大量进补。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,胃消化液稀释,消化功能减退,此时进补,难以消化,还易引起消化不良、肠胃不畅。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,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。夏季汗多,代谢加快,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。
中医主张‘以通为用,以通为补’,疏通六腑,畅达气机,升清降浊。所以一年当中,在夏至、入秋之前,都不宜过补。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。医生建议,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、滋阴生津为主。
此外,夏季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为迟钝,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,则致损胃伤脾,影响营养消化吸收,有损健康。因此,绿豆、薏苡仁、蔬菜、瓜果、百合、玉竹、瘦肉、鳝鱼、鸭肉等,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。
三伏天养生之饮食
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。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,室内空调冷嗖嗖地吹着,在忽冷忽热中,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、心绪烦躁、食欲大减、胃肠道功能紊乱。所以,在三伏天,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呢?
1、补水养生
中医理论讲究“阴阳五行”、“天人一体”,冬为阴,夏为阳,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,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,人体阳气,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,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。三伏天,人稍劳作或运动,就大量出汗,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。因此,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。
2、多酸多甘
古代学者认为“夏季暑湿,适宜清补”。夏天酷热高温,人们喜冷饮,喝水多,导致湿气侵入人体,而外湿入内,使水湿固脾,引起脾胃升降,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,出现积水为患,引起食欲不振等。
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,暑湿对脾非常不利,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,不宜多食,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。并且,夏季归心,而心喜凉,宜食酸,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。如:菠萝、西瓜。
3、补气去火
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,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,表现出情绪烦躁、焦虑、易激动、失眠等,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“夏季情感障碍”。
因此,“去火”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。夏日祛火的食物,上佳选择:苦瓜、西红柿等性凉、清暑的蔬果,同时,牛奶性微寒,可以补水、滋阴、解热毒,也是“去火”良品。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。
4、新鲜干净
中医认为,胃为后天之本。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为迟钝,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。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,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,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,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。
胡萝卜、柠檬、苋菜是其中首选;时令的野菜蔬果,多食更是大有好处。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、冷或不洁的食物,以免染上痢疾、腹泻等。
养生专家提醒,出汗其实也有学问。长时间依赖空调,该出汗时不出汗,会引起“热伤风”;但如果常常汗流浃背,也会有损心气,使人体虚。
该出汗时不出汗,“热伤风”惹上身
出门坐空调车、进屋开足空调;休息日里,整天窝在空调房里做“沙发土豆”,是眼下不少人的避暑之法。
这种看似凉爽舒适的空调生活其实会埋下隐患。特别是过分贪凉、长时间吹空调,或依赖冰镇食品的人,很容易导致风寒湿邪不知不觉侵入人体。时间一久,头晕、恶心、乏力、身重、疼痛,甚者咳嗽、流涕、畏寒发热等“热伤风”症状,就会接踵而至。
中医将上述夏季的常见症称为“阴暑”。眼下,被各种“热伤风”症状困扰的人很多,究其原因就是该出汗时,没有及时出汗。出汗,是人体消暑降温、排出体内毒素的最佳方法。如果湿热邪气被困在体内无处散发,就会导致一系列不适。
长期保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还有可能会患上闭汗症,尽管烈日当空,旁人都汗流浃背,自己却闷热难耐滴汗不出。
大汗淋漓也会“伤心”
不出汗会憋出病,汗出得太多,也不利于养生保健。
中医理论认为,“汗为心之液",经常大汗淋漓会有损心气。夏季本该是养护人体阳气的最佳季节,汗液过分外泄则会导致人体阳气过度耗损。特别是气虚体质的人,在三伏天里更容易出汗,有些人甚至坐着不动也会汗流浃背,时常还会觉得口干、乏力、特别容易累。
夏季经常大汗淋漓的人可用黄芪泡茶喝,黄芪是公认的补气佳品。如果气虚症状严重,还可服用有助益气生津的中成药“生脉饮”。
除了食补之外,取足三里穴,也就是俗称的“老母鸡穴”,握拳轻扣两百下,以略感酸胀为度,早晚各一次,可以达到调和营卫之气的作用。保健知识
- 推荐美食
- 相关菜谱